2022年第17期《求是》雜志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10月29日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重要講話《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必然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》。
在這篇重要講話中,總書記強調,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一個系統工程,既要“操其要于上”,加強戰略謀劃和頂層設計,也要“分其詳于下”,把握工作著力點。
一是要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
這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、增強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的重要基礎。
要推進深層次改革和強化政策引導,著力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。
要以滿足國內需求為基本立足點,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,著力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,形成需求牽引供給、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。
要加強現代流通體系建設,完善硬件和軟件、渠道和平臺,夯實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基礎。
二是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
這是確保國內大循環暢通、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新優勢的關鍵。
要增強責任感和危機感,丟掉幻想,正視現實,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,加快攻克重要領域“卡脖子”技術。
要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,全方位培養、引進、用好人才,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,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。
要為科學家和留學生回國從事研究開發、學習、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環境和服務保障,讓他們人盡其才、才盡其用、為國效力。
三是要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
這是穩固國內大循環主體地位、增強在國際大循環中帶動能力的迫切需要。
制造業是我國經濟命脈所系,是立國之本、強國之基。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,我國完備的制造業體系發揮了至關重要的支撐作用,再次證明制造業對國家特別是大國發展和安全的重要意義。
要把增強產業鏈韌性和競爭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,著力構建自主可控、安全高效的產業鏈供應鏈。
要對重點行業產業鏈供應鏈進行系統梳理,摸清薄弱環節、找準風險點,分行業做好戰略設計和精準施策,加快補齊產業鏈供應鏈短板,逐步在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和節點實現自主可控。
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企業根植性,促進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,即使向外轉移也要想方設法把產業鏈關鍵環節留在國內。
四是要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
城鄉經濟循環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方面,也是確保國內國際兩個循環比例關系健康的關鍵因素。
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,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必然要求。
要堅持把解決好“三農”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,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。
要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,接續推動脫貧摘帽地區鄉村全面振興,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改善。
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安全,是“三農”工作頭等大事。在糧食安全問題上千萬不可掉以輕心。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、口糧絕對安全,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。
要堅持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優化農業生產結構,優化農業生產區域布局,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、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。
五是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質
這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,也是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關鍵聯結點。
適應人民群眾需求變化,努力辦好各項民生事業,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,是社會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。
優化分配結構,發展壯大中等收入群體,有利于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,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一個關鍵環節。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、多種分配方式并存,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,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,探索通過土地、資本等要素使用權、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,切實保障勞動者待遇和權益,不斷壯大中等收入群體。
要堅持問題導向,多謀民生之利、多解民生之憂,堅持盡力而為、量力而行,加快補齊短板弱項,扎實推動共同富裕,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六是要牢牢守住安全發展這條底線
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,也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題中應有之義。
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,堅持國家利益至上,以人民安全為宗旨,以政治安全為根本,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。
要把握好開放和安全的關系,織密織牢開放安全網,增強在對外開放環境中動態維護國家安全的本領。
要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擺在首位,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,促進人民安居樂業、社會安定有序、國家長治久安。
來源:求是網